第270章 曹丕发狠烧洛阳,诸葛乔督荆州事(_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
珀文小说网 > 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 > 第270章 曹丕发狠烧洛阳,诸葛乔督荆州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70章 曹丕发狠烧洛阳,诸葛乔督荆州事(

  见贾诩再次提议迁都,曹丕的心瞬间变得纠结。

  让曹真去南阳的目的就是不想迁都。

  不曾想洛阳遇上暴雨连日,南阳也受阴雨连日影响,以至于曹真不能退敌,反而折损了曹洪又丢了宛城。

  从内心上讲,曹丕是不想迁都的。

  若要迁都邺城,当初又何必从邺城来到洛阳!

  魏承汉统。

  若不能在洛阳建都,又如何能称得上继承汉统?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这帝位是怎么来的,曹丕心知肚明。

  惟有在洛阳建都,曹丕才能骄傲的对天下人说:朕,受命于天,代汉立魏!

  而现在。

  又得迁都去邺城!

  按贾诩的想法:迁都只是战略性迁徙,有青冀幽并兖徐豫在的曹丕,并未因此而伤筋动骨。

  刘备老了。

  刘备麾下能打的宿将也老了。

  等个几年。

  刘备及能打的宿将都死掉后,又拿什么来跟据有青冀幽并兖徐豫的曹丕比?

  国力,始终是需要新生代的才俊来维持的。

  曹魏有远超刘备和孙权的土地人口,只要休战养民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诚然。

  贾诩的想法更侧重于曹魏的国家利益。

  然而。

  曹丕却不如贾诩这般豁达。

  迁都邺城,就等于承认不如刘备!

  曹丕不想当勾践!

  “太尉,就没有其他良策了吗?”曹丕不甘心的问道。

  贾诩再次暗叹。

  有良策的时候你不听,老夫能有什么办法?

  当初若是听老夫的别去关中,关中会丢?

  关中不丢,关羽敢对南阳用兵?

  关羽不对南阳用兵,至于有今日祸事?

  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大事本就当谨慎又谨慎,没那个金刚钻揽什么瓷器活啊。

  若是私下里,贾诩说不准就直言了。

  如今大殿百官皆在,贾诩这掏心窝的话可不敢当众说出来。

  说出来那就是在打曹丕的脸了!

  “陛下,先帝在时,亦曾有迁都之意。”

  “邺城才是陛下的核心所在。”

  “制邺城而控七州,天下谁又能抵挡?”

  “陛下,你正当壮年,何必与老兵斗狠!”

  贾诩善言相劝,再次提到了曹丕的年龄优势。

  三方势力,曹丕是最年轻的一个。

  只要善养心性,必然是活得最久的一个。

  曹丕见贾诩没有其他良策,又看向了司马懿和陈群。

  然而。

  司马懿和陈群却是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避开了曹丕的视线。

  公卿百官同样如此。

  誓不迁都受辱?

  若曹真兵马还在洛阳,众公卿或许会为了青史留名而直言劝谏。

  可如今曹真的兵马困在许都,张郃的兵马又不足以拱卫洛阳。

  留在洛阳每日里还得提心吊胆,何苦受这罪!

  众公卿都是跟着曹丕来享荣华富贵的,不是来求死的!

  青冀幽并兖豫徐尚在,何必在洛阳跟刘备死磕!

  见众臣不语,曹丕伫立良久,心中千言万语,最终化为一句叹息:“传朕令,克日迁都邺城;洛阳士民,皆要随朕迁徙。”

  群臣纷纷附和。

  洛阳的水灾,摧毁了不少的田宅。

  有不少公卿在洛阳的资产受灾严重,早就不想继续呆在洛阳了。

  就在此时。

  贾诩又提出了反对意见:“陛下,老臣认为,洛阳士民中愿迁徙的可以迁徙,不愿迁徙的任其去留。”

  “如此,才能彰显陛下的仁德!”

  群臣愕然。

  贾太尉你这就过分了。

  迁都是你提议的,现在陛下决定迁都了,我们都附和了,你又来反对。

  贾诩暗暗冷哼。

  老夫一开始就说的是“若有愿跟随着,可跟随陛下同往邺城,以示对上天的敬意。”

  你们这群人,却附和陛下“洛阳士民,皆要随陛下迁徙。”,这岂不是将老夫架在火上烤?

  届时洛阳士民有不愿去的心生怨恨,你们就将责任推卸到老夫身上?

  老夫虽然老了,但还没老眼昏花到不能视物。

  曹丕蹙眉:“太尉,若不强迁,不会有多少士民跟朕去邺城的。”

  贾诩据理力争、言辞凿凿:“不愿跟着陛下去邺城的,就是对陛下不忠的;既然都对陛下不忠,又岂能让他们去邺城?”

  “陛下需要的,是对陛下忠心耿耿的士民,而不是一群朝三暮四心怀异志的士民。”

  群臣更是惊讶。

  这老狐狸!

  好坏歹话都让你给说尽了。

  出坏主意的不仅没恶名,反而得了美名。

  于公,贾诩的献策是为了大魏;于私,曹丕要强迁且群臣附和时,唯有贾诩据理力争直言劝谏。

  群臣在曹丕和贾诩身上来回扫视。

  很快。

  朝堂上形成了支持曹丕强迁士民以及支持贾诩自愿随迁两个派系的争论。

  曹丕无奈,只能同意了贾诩的劝谏。

  这恶名,曹丕可不想背!

  待得群臣散去,曹丕召来了亲信吴质和朱铄。

  “如今局势,朕不得不迁都邺城;为了名声,朕又不能直接传檄强迁洛阳士民入邺城。”

  “可为了修缮洛阳,朕与先帝耗费了大量的钱粮人力,又迁徙了大量的汉中士民入洛阳。”

  “倘若刘备得了洛阳,那群汉中士民必然会归心刘备,这是朕不能容忍的!”

  “朕决不能将洛阳这般轻易的让给刘备!”

  “待朕与自愿追随的士民离开洛阳后,你二人就替朕烧了洛阳。”

  曹丕发狠,欲效仿董卓焚烧洛阳之举。

  吴质和朱铄吓了一跳。

  焚烧洛阳,这可不是件好差事。

  稍有不慎,名声就毁了。

  曹丕同样清楚焚烧洛阳的影响,许诺道:“办好此事,你二人可分别出任幽州刺史和青州刺史。”

  “不要有心理压力,那些不愿意跟着朕去邺城的,都不再是大魏的忠臣良民。”

  “朕,又何须善待?”

  吴质和朱铄心中权衡利弊。

  毁了点名声不要紧,重要的是当了刺史后就能获得政绩。

  有了政绩傍身,又何须在意那丁点儿名声。

  仔细权衡后,吴质和朱铄纷纷抱拳应命:“谨遵陛下之命!”

  看向南阳的方向,曹丕又狠狠发誓:“诸葛乔,你得意不了多久。”

  “朕放弃洛阳,只因天时所致,而非被你击败。”

  “你也就仗着刘备和关羽还活着,才敢如此的狂妄骄矜。”

  “待刘备关羽老去,就是朕反攻之日!”

  “朕,定要让你跪地臣服!”

  迁都的檄文,很快就在洛阳大街小巷张贴,顷刻间就在洛阳掀起了轩然大波。

  对曹丕而言,这是一项有利于大魏利益的国策。

  对普通士民而言,却一场不亚于伊洛水灾的祸事。

  若是跟着曹丕去邺城。

  那么洛阳的田宅这些主要资产,就得全部抛弃。

  不是每个士民都能跟朝堂上的公卿百官一样,说抛弃就可以轻言抛弃的。

  哪怕是贾诩,都是提前变卖了洛阳的田宅然后提前去邺城购置田宅。

  遇到这种猝不及防的政令,如何能甘心?

  一时之间。

  洛阳士民议论纷纷,愿意跟着曹丕的有,不愿跟着曹丕迁徙的亦不少。

  “我三代人的钱财都用来购买洛阳的田宅了,现在去邺城我岂不是得去当屯田奴?”

  “屯田奴谁爱当谁当,反正我不当,我刚取的娇妻凭什么分给别人。”

  “也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非得让陛下迁都邺城。”

  “不迁都又如何?听说刘备都打到函谷关外了!上军大将军和大将军都战败了。”

  “哎,要不我们投刘备吧。”

  “嘘,你要死啊!你想死别拖上我!”

  “你又不去邺城,除了投刘备还能投谁?”

  “你这个笨蛋,既然要投就不能直呼其名,要称呼大汉陛下!”

  “.”

  虽说是自愿,但这自愿只是针对洛阳有田宅的士民,这些士民都是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不是普通的黔首佃农。

  如建安二十年迁徙的汉中民、黄初元年迁徙的冀州五万户、军中将士的家眷等,大部分都被曹丕强迁了。

  留在洛阳的,亦不足万户。

  对于这不足万户的士民,曹丕可没半点的仁慈。

  吴质和朱铄在洛阳城内燃起了熊熊大火,浓烟滚滚,火势直冲云霄,

  曹操曹丕父子花了二十几年重建的宫殿、府邸,再次遭受了火烧的厄运。

  函谷关。

  得到撤退军令的张郃,同样一把火烧了函谷关,引兵撤往邺城。

  看着燃烧的函谷关,刘备暗道不妙。

  曹丕的应对,比预料中更凶残!

  打不过就焚城,这种战术跟坚壁清野一样,都是令人恶心而无奈。

  “速速灭火!”

  “益德,你引骑兵速去打探洛阳军情。”

  刘备连下数道军令。

  张飞亦不迟疑。

  在通过函谷关后迅速赶往洛阳。

  在看到洛阳城那熊熊大火时,张飞不禁怒气滋生:“曹丕竖子,竟敢效仿董卓!”

  洛阳大火弥漫。

  已不是人力能阻止。

  无奈之下,张飞只能返回函谷关,将曹丕火烧洛阳的军情反馈给刘备。

  对此。

  刘备亦是恼怒不已:“董卓焚烧洛阳在前,曹丕焚烧洛阳在后。”

  “若不能灭了曹丕,朕誓不入宗庙!”

  “传朕令,若有洛阳受灾百姓,不可为难。”

  “传令丞相,速走渭河运送粮米入洛阳救灾。”

  章武三年,八月。

  曹丕焚烧洛阳,迁洛阳士民入邺。

  又在河内郡的孟津、温县,河南尹的荥阳、中牟、新郑,颍川的襄城、许县,等重要的关卡重城部署重兵。

  刘备虽然得了洛阳,但洛阳士民不足万户,洛阳城又大半被烧坏。

  若非八月来了一场大雨,浇灭了洛阳的大火,整个洛阳城都能变成废墟。

  曹丕这一狠招,让刘备难以入住洛阳,只能带着残余的洛阳士民回长安,又留了一部分兵力守函谷关。

  刘备需要时间来消化函谷关以西的弘农和河东。

  整个司州大半地区,都成了汉魏军争的缓冲地带。

  受局限粮草和交通,曹丕无法往西,刘备无法往东。

  章武三年,十月。

  刘备诏大将军关羽、太子刘禅入长安,又论诸葛乔战功。

  擢辅汉大将军位同四征,董督荆州事、假节钺,有任免荆州刺史和诸郡太守权,替代关羽镇守荆州。

  刘备的这份诏命,尽显对诸葛乔的宠信。

  擢辅汉大将军位同四征,这意味着:诸葛乔的“辅汉大将军”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不常设的特殊军职。

  只要刘备愿意,下限可以是杂号将军,上限亦能提升到跟三公将军并列。

  以诸葛乔的战功,也没人不服气。

  斩伪魏右将军徐晃、败伪魏大将军曹仁、败伪魏上军大将军曹真,以及设计诛杀伪魏骠骑将军曹洪,再加上这一战大大小小的战功累积。

  若非关羽、张飞、马超还在,让诸葛乔如曹真一般都督中外诸军事都不为过。

  为了彰显恩宠,刘备又让诸葛乔接替了关羽在荆州“董督荆州事、假节钺”的权柄。

  更是授予了诸葛乔“任免荆州刺史和诸郡太守权”。

  虽然刘备未设置荆州牧,但诸葛乔的权势已经等同于荆州牧了。

  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

  若诸葛乔有异心,都能据此成为刘备曹丕孙权之外的第四方势力!

  当郭攸之在宛城宣旨时,不仅诸将惊骇,连诸葛乔本人都吓了一跳。

  “郭侍中,这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

  “我虽然有功劳,但不足以肩此重任!”

  诸葛乔没有立即接旨。

  这封赏太大,大得诸葛乔有些心惊。

  郭攸之道:“阳都侯,不必心惊。”

  “此诏乃陛下单独拟旨后,再通知丞相和尚书令盖印。”

  “无人干涉陛下的决定!”

  “陛下说:若阳都侯不愿肩此重任,就只能让大将军永镇荆州了。”

  “大将军为国征战、戎马半生,到老了连衣锦还乡的机会都没有,实在是令人遗憾啊!”

  “唉。”

  诸葛乔脸颊微微颤抖。

  郭攸之口传的话看似委婉,实则多了几分幽怨。

  诸葛乔仿佛听到了刘备在耳边碎碎念:朕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能调云长回长安团聚,然后跟云长和益德去解县逛逛;你身为云长的女婿,不仅不支持,竟然还要反对?

  关羽闻言大笑:“伯松,不要妄自菲薄。”

  “我能教你的都教了,你这几年的表现也证明了你的才能。”

  “你需要彻底的抛开我在荆州威望,才能真正的独当一面。”

  “襄樊之战后,我就想让你镇守荆州,结果你以能力不足为由跑去了雍凉历练。”

  “这次,你可不能再推卸了!”

  “镇守荆州的人,没有谁比你更适合了!”

  虽说关兴一直都想替代关羽镇守荆州,然而现在的关兴当一郡太守还行,替代关羽就差太远了。

  诸葛乔迟疑。

  权势太大并不是什么好事。

  诸葛乔成了实质上的荆州牧,而诸葛亮又是丞相,这其中的牵涉可不小。

  关羽看出了诸葛乔的担忧,敛容而道:“伯松,你跟阿斗是义兄弟,难道还会怕阿斗今后猜忌你吗?”

  刘禅如今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少年了。

  听见关羽这般说,顿时明白了诸葛乔迟疑接旨的担忧。

  “阿乔吾兄,谁敢在我面前谗言你,我就斩了谁!”刘禅咧嘴一笑,没用正式的称呼,而是用上了对诸葛乔专属的称呼。

  诸葛乔猛然醒悟,心中的迟疑和担忧也一扫而空:“是我多心了。”

  “我自问心无愧,又何惧旁人谗言。”

  方才只是一时迷障。

  此刻迷障消失,诸葛乔再次恢复了那个逐渐有吞山河之势的汉辅汉大将军的气势。

  “臣,诸葛乔,接旨!”

  诸葛乔凛然接旨,气质也在这一瞬间变得更加的浑厚。

  郭攸之又问:“阳都侯可有荆州刺史和各郡太守的任免名单,需要我带回长安的?”

  诸葛乔摇头:“荆州各郡的人员部署,我需仔细思考后再送往长安。就不劳烦郭侍中了。”

  当日。

  宛城大摆宴席,既是招待天使,亦是恭贺诸葛乔高升,同样也是在跟关羽饯别。

  三日后。

  关羽、刘禅以及张苞、董允、费祎等跟着刘禅来的文武,同往长安。

  唯有霍弋留在了宛城。

  霍弋在长安没什么亲人,只想再待在诸葛乔身边历练。

  诸葛乔亲率宛城文武,送关羽众人入淯水。

  “岳丈,一路保重!”诸葛乔语气凝重。

  计划赶不上变化。

  原本诸葛乔是准备战事结束后,陪着关羽去河东的。

  却不料刘备直接让诸葛乔接替关羽镇守荆州。

  如今一别,诸葛乔也不知道何时能再见关羽。

  关羽豪迈而笑:“伯松,不必如此姿态!”

  “我只是回长安,又不是再不相见。”

  “如今我卸了荆州重任,回朝亦不会有太多的繁琐事。”

  “待我闲暇了,就来荆州督巡,看你是否在荆州偷懒怠政。”

  诸葛乔受到感染,亦是大笑:“我若偷懒怠政,岂不是让岳丈蒙羞?”

  诸葛乔又看向刘禅:“阿斗,回了长安后,你也该替陛下分担政务了;不要让陛下太操劳。”

  刘禅肃容:“兄长良言,我必谨记。”

  扬帆,起航。

  看着逐渐远去的船只,诸葛乔深深的呼了一口气,策马转身:“小弋,回城。”

  霍弋应了一声,策马跟在诸葛乔身后。

  如今的荆州。

  由北向南,有南阳郡、南乡郡、襄阳郡、江夏郡、南郡、宜都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阳郡。

  除了长沙郡共治外,诸葛乔执掌了荆州九郡。

  这九郡的太守和守将都得仔细斟酌任命。

  在仔细思考了三日后,诸葛乔召来众将。

  “邓芝。”

  “在!”

  诸葛乔看向出列的邓芝,徐徐开口:

  “你曾为广汉太守,清廉严谨,陛下本应召你入朝为尚书;只因局势多变,方让你出任宜都太守。”

  “你担任宜都太守时,清廉治政,又无怨言,受征北伐时亦多立战功。”

  “我有意以你为南郡太守,你可愿担此重任?”

  诸葛乔执掌的荆州九郡,以南阳郡、襄阳、南郡和江夏郡四郡最为重要。

  如今江夏郡有赵累,襄阳郡有关兴,这两处诸葛乔不用任免。

  南阳郡和南郡,就必须要有文武兼备的才俊来负责。

  邓芝,就是诸葛乔选定的南郡太守。

  听到询问,邓芝吓了一跳:“我若为南郡太守,那糜太守又该如何?”

  诸葛乔道:“糜太守年迈,早有卸任之意。”

  “我要的答案,不是你对糜太守的前途担忧,而是你可愿担此重任!”

  对糜芳的安排,诸葛乔早有考虑。

  待南郡太守确认,诸葛乔会表奏糜芳为司空。

  司空,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止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虽说如今司空多为虚职,但依旧得具备一些能力。

  以糜芳的才能,即便是去镀金,也不会因为隔行而不知所措。

  糜芳在南郡多年,盘根错节。

  想要让糜芳尽心尽力的移交权力以及在南郡明里暗里的势力,这好处自然是要给够的。

  邓芝见诸葛乔早有安排,慨然应命:“承蒙将军器重,我愿担任南郡太守,助将军执掌荆州。”

  诸葛乔满意点头,又看向王平:“子均,我有意让你担任南阳郡太守,你可愿意?”

  王平愕然抬头,连忙婉拒:“将军,我只会统兵,不会当太守。”

  诸葛乔大笑:“子均,你不要妄自菲薄。以你如今的才识,足以胜任太守一职。”

  “杜祯、柳隐,你二人分别为南阳郡郡丞和都尉,助子均镇守南阳郡。”

  “治理不好南阳,你三人今后都去屯田。”

  杜祯和柳隐脸色一变。

  屯田?

  治理不好南阳就去屯田,那还不得被笑死!

  “谨遵将军之命!”杜祯和柳隐纷纷表态,会助王平治理好南阳郡。

  诸葛乔又以傅肜、宗预、辅匡三将,留在襄阳助关兴;

  改吴砀为桂阳太守、曾夏协助;

  改邓凯为宜都太守、文布协助;

  以郭睦为南乡太守,樊友协助。

  习珍继续担任零陵太守,沙摩柯返回武陵。

  苏非、廖化、王甫以及马忠、句扶、张嶷、姚伷、柳伸、诸葛望、糜照,则暂归诸葛乔麾下,坐镇荆城,分守汉津口。

  其余各级文武,皆有封赏和任命。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荆州吏治焕然一新。

  汉江。

  一名六旬老者顺江而下,在汉津口递上名帖。

  “劳烦通报,颍川石德,欲拜阳都侯门下。”

  请收藏本站:https://www.pwtxt.cc。珀文小说网手机版:https://m.pwtxt.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